1.游金山寺苏轼诗句

试登绝顶望乡国,江南江北青山多。

见宋·苏轼《游金山寺》。金山:在今江苏镇江市,唐、宋时屹立长江之中。乡国:家乡;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。这两句大意是: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,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。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,容易思念家乡,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。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,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。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。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,本是美好的景物,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,而是为了遥望家乡,此时,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,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。其实,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,相隔千里万里,即使是一马平川,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。这种跌宕的笔法,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。

2.游金山寺翻译

游金山寺的释义如下:

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,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。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,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。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,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。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,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。

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,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。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,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。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,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。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光发亮,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。

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,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。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返回家园,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。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,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。

原文:

我家江水初发源,宦游直送江入海。

闻道潮头一丈高,天寒尚有沙痕在。

中泠南畔石盘陀,古来出没随涛波。

试登绝顶望乡国,江南江北青山多。

羁愁畏晚寻归楫,山僧苦留看落日。

微风万顷靴文细,断霞半空鱼尾赤。

是时江月初生魄,二更月落天深黑。

江心似有炬火明,飞焰照山栖鸟惊。

怅然归卧心莫识,非鬼非人竟何物?

江山如此不归山,江神见怪惊我顽。

我谢江神岂得已,有田不归如江水。

作者:宋·苏轼

扩展资料:

这首诗写金山登眺,全都围绕着长江着笔。诗从江水来自故乡开头,并以向江水立誓、决意回乡归耕结束。长江两侧沙岸潮痕,江边还有出没波涛的盘陀大石,诗人远眺江南江北,只见重重青山、以及火红的江天晚霞。

作者在中间几句连续采用的多种意象,比如“归楫、落日,微风、断霞,长江、明月,炬火、栖鸟”等等,诗中描写望江,也渗透着望乡的心情,景象瑰丽,虚实相生,笔意奇恣,在苏轼七古中很具有代表性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游金山寺

3.游金山寺翻译

《游金山寺》翻译/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,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。

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,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。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,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。

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,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。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,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。

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,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。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,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。

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,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。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,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。

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,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。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,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。

4.清康熙皇帝游金山寺题词原文

清康熙游江南金山寺题词 天下丛林饭似山,钵盂到处任君餐。

黄金白玉非为贵,惟有袈裟披最难。 朕乃山河大地主,忧国忧民事转烦。

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。 未曾生我谁是我,生我之时我是谁。

长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朦胧又是谁? 来时欢喜去时悲,枉在人间走一回。不如不来亦不去,也无欢喜也无悲。

只因当初一念差,黄袍换却紫袈裟。朕乃西方一衲子,如何落在帝王家? 叹僧家,真清净,无烦恼,最可夸。

离红尘,削了发,为生死,去出家。 任逍遥,自在耍,亦无妻儿连累咱。

住高楼,并大厦,吃的油盐酱醋茶。 讽经咒,诵法华,朝夕礼拜佛菩萨。

游名山,谒梵刹,恰似罗汉过中华。 悟无为,参妙法,物外风光实潇洒。

堂堂相貌天生下,文武官员不及他。 关津渡口无阻碍,然何贪染不出家?若出家,心华发,九祖升天真不假。

出家妙义实难思,古哲多知求出离。渴饮饥餐清素味,寒披暑着褐褛衣。

五湖四海为尊客,云堂佛殿任君栖。莫道出家容易得,皆因累劫种菩提。

回头好,回头好,世事将来一笔扫。红尘堆里任他忙,我心清静无烦恼。

终日贪,何时了,只恨家中财帛少。分明傀儡线牵提,线断之时身跌倒。

无常到,莫大小,不用金钱不用宝。不分贵贱与王侯,年年多少埋荒草。

看看红日落西山,不觉鸡鸣天又晓。急回头,莫说早,三岁孩童易得老。

才高北斗富千箱,孽障随身何日了?劝世人,回头好,持斋念佛终身宝。 看来名利一场空,不如回头念佛好。

金山寺简介: 江苏镇江金山寺位于市区西北,高四十四米,周五百二十米,距市中心三公里。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,“万川东注,一岛中立”,与瓜洲、西津渡成犄角之势,为南北来往要道,久以“卒然天立镇中流,雄跨东南二百州”而闻名,被称为“江心一朵芙蓉”。

直至清代道光年间,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,于是“骑驴上金山”曾盛行一时。金山形胜天然,风景幽绝,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。

5.游金山寺的内容和意思

游金山寺

一、原文①

苏轼

我家江水初发源,宦游直送江入海②。

闻道潮头一丈高,天寒尚有沙痕在③。

中泠南畔石盘陀④,古来出没随涛波。

试登绝顶望乡国,江南江北青山多。

羁愁畏晚寻归楫⑤,山僧苦留看落日。

微风万顷靴文细,断霞半空鱼尾赤⑥。

是时江月初生魄⑦,二更月落天深黑。

江心似有炬火明⑧,飞焰照山栖乌惊。

怅然归卧心莫识,非鬼非人竟何物?

江山如此不归山,江神见怪惊我顽。

我谢江神岂得已⑨,有田不归如江水。

二、注释

①金山寺: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,宋时山在江心。

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,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。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,古称海门,所以说“直送江入海”。

③苏轼登寺在冬天,水位下降,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,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,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。

④中泠:泉名,在金山西。石盘陀:形容石块巨大。

⑤归楫:从金山回去的船。楫原是船桨,这里以部分代整体。

⑥这两句的意思是:微风吹皱水面,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,落霞映在水里,如金鱼重叠的红鳞。

⑦初生魄:新月初生。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,所以这么说。

⑧江中炬火: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(古人亦曾有记载,如木华《海赋》:“阴火潜然。”曹唐《南游》:“涨海潮生阴火灭。”)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。原注:“是夜所见如此。” 另有一说“江中炬火”是一ufo,后一句“飞焰照山”才能够解释。

⑨谢:告诉。如江水: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。如《左传》僖公二十四年,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:“所不与舅氏同心者,有如白水!”《晋书·祖逖传》载祖逖“中流击楫而誓曰: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”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,所以他说,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,就“有如江水”。由此可见,现在未能弃官还乡,实在是不得已的事。

三、今译

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,

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。

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,

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。

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,

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。

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,

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。

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,

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。

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,

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。

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,

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。

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,

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。

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,

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。

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,

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。

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,

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。

6.清康熙皇帝游金山寺题词原文

天下从林饭似山,钵盂到处任君餐,黄金白玉非为贵,惟有袈裟披最难。

朕乃山河大地主,忧国忧民事转艰, 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。未曾生我谁是我,生我之时我是谁,长大成人才是我,合眼朦胧又是谁, 来时欢喜去时悲,空向人间走一回,不如不来又不去,也无欢喜也无悲。

只因当初一念差,黄袍换却紫袈裟, 朕乃西方一衲子,如何落入帝王家。叹僧家,真清净,最可夸,离红尘,削了发,为生死,去出家,任逍遥, 自在耍。

无牵挂,住高楼,宿大厦,单食瓢饮淡素茶,讽刚经,诵法华,朝习礼,拜菩萨,游名山,谒梵刹, 恰似罗汉过中华。悟无为,参妙法,物外风光是消洒。

堂堂相貌坐天下,文武官员不及他。关津渡口无阻碍, 然何贪恋不出家。

若出家,心花发,九祖升天真不假,出家妙义实难思,古则多知求出离,渴饮饥餐真素味, 寒披暑著褐缕衣,五湖四海为尊客,云堂佛殿任君嬉,莫道出家容易得,皆因屡劫种菩提,回头好,回头好, 世事将来一笔扫,红尘堆里任他忙,我心清净无烦恼,终日贪,何时了,只恨家中财帛少,分明傀儡线牵提, 线断之时身跌倒,无常到,莫大小,不用金钱不用宝,不分贵贱与王侯,年年多少埋荒草,看看红日落西山, 不觉鸡鸣天又晓,急回头,莫说早,三岁孩童易到老,才高北斗富千乡,孽障随身何时了,劝世人,回头好, 持斋谂佛终身好,看来名利一场空,不如回头谂佛好,千百年来盘里羹,宽深似海恨难平,欲知世上刀兵劫, 但闻屠门夜半声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7.苏轼《游金山寺》运用了哪些典故

苏轼《游金山寺》1。

此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,路过镇江金山时的游览之作,也是他七言古体诗的代表。通过描绘神奇莫测的江上景物,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。

2。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。

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,并点出思乡主旨。 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。

末四句直抒感喟,总束全篇。3。

此诗的艺术特点:(1)首尾呼应,章法严谨,层次分明。此诗以“宦游”始,以“归田”终,中间又以“望乡国”句相绾系,有起有结,遥相呼应。

全诗围绕长江着笔,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,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。(2)景物描写很有特色。

本诗虽是写游金山寺,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,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,可谓神思独运;在描绘景物时,抓住白天、傍晚、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,予以生动细致地刻划,情景如绘,笔力矫健,意境开阔,兴象超妙;江上奇幻迷茫的景色同诗人浓郁诚挚的乡情交织在一起,既使人感到景之奇,又使人感到情之真。 (3)联想丰富,比喻新奇。

诗人把万顷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,把江天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,喻象新颖贴切。作者见巨石随波出没,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;见到江心怪火,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,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。

并无典故。

8.怎样阅读苏轼的 游金山寺

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,宦游直送江入海②。

闻道潮头一丈高,天寒尚有沙痕在③。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,古来出没随波涛。

试登绝顶望乡国,江南江北青山多。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,山僧苦留看落日。

微风万顷靴纹细,断霞半空鱼尾赤⑥。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,二更月落天深黑。

江中似有炬火明⑧,飞焰照山栖鸟惊。 怅然归卧心莫识,非鬼非人竟何物? 江山如此不归山,江神见怪警我顽。

我谢江神岂得已⑨,有田不归如江水。 注释 ①金山寺: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,宋时山在江心。

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,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。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,古称海门,所以说“直送江入海”。

③苏轼登寺在冬天,水位下降,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,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,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。 ④中泠:泉名,在金山西。

石盘陀:形容石块巨大。 ⑤归楫:从金山回去的船。

楫原是船桨,这里以部分代整体。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:微风吹皱水面,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,落霞映在水里,如金鱼重叠的红鳞。

⑦初生魄:新月初生。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,所以这么说。

⑧江中炬火: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(古人亦曾有记载,如木华《海赋》:“阴火潜然。”曹唐《南游》:“涨海潮生阴火灭。”

)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。原注:“是夜所见如此。”

⑨谢:告诉。如江水: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。

如《左传》僖公二十四年,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:“所不与舅氏同心者,有如白水!”《晋书·祖逖传》载祖逖“中流击楫而誓曰: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”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,所以他说,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,就“有如江水”。由此可见,现在未能弃官还乡,实在是不得已的事。

今译: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,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。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,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。

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,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。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,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。

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,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。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,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。

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,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。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,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。

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,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。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,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。

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,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。 赏析 宋神宗熙宁初年,苏轼由于写了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、《拟进士对御试策》等批评新法的文章,受到诬陷,不安于在京任职,乃自请外放。

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。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(1070)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。

程千帆师在《宋诗精选》中对这首诗的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评价:“诗题为游寺,通篇寓景于情。其写蜀人远宦,写冬季来游,写金山特色,写登山望乡,都很分明。

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,但以‘微风’二句略作形容后,便将难见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见之江干落日,从而抒其所见所感。至于炬火是否江神示意,则更不加以说明,留供读者推想。

起结遥相呼应,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,而中间由泛述金山,而进写傍晚江干断霞,深夜江中炬火。笔次骞腾,兴象超妙,而依然层次分明。”

还应该指出的是此诗的表现角度。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评道:“一往作缥缈之音,觉自来赋金山者,极意着题,正无从得此远韵。”

我们不妨举两首。张祜《题润州金山寺》:“一宿金山寺,超然离世群。

僧归夜船月,龙出晓堂云。树色中流见,钟声两岸闻。

翻思在朝市,终日醉醺醺。”许棠《题金山寺》:“四面波涛匝,中楼日月邻。

上穷如出世,下瞰忽惊神。刹碍长空鸟,船通外国人。

房房皆叠石,风扫永无尘。”虽然也有佳处,但未免“极意着题”,笔势放不开。

此诗则略去对寺景的刻画模写,着重写登高眺远之景,将古与今,虚与实,情与景融为一体。尤其是在对景物的刻画中,渗透着浓郁的乡情,特别真挚动人(如“绝顶望乡国”而错怨江南北之多山,就是痴人痴语)。

同时,诗人所表达的归隐之志,又与他的足迹来到金山寺这个佛教圣地密切相关。通篇既放得开,又收得住,充分反映出苏轼的七古波澜壮阔,开阖自如的特色。

末尾四句,带有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骚苦闷。

9.苏轼《游金山寺》运用了哪些典故

苏轼《游金山寺》

1. 此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,路过镇江金山时的游览之作,也是他七言古体诗的代表。通过描绘神奇莫测的江上景物,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。

2.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。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,并点出思乡主旨。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。末四句直抒感喟,总束全篇。

3. 此诗的艺术特点:

(1)首尾呼应,章法严谨,层次分明。此诗以“宦游”始,以“归田”终,中间又以“望乡国”句相绾系,有起有结,遥相呼应。全诗围绕长江着笔,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,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。

(2)景物描写很有特色。本诗虽是写游金山寺,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,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,可谓神思独运;在描绘景物时,抓住白天、傍晚、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,予以生动细致地刻划,情景如绘,笔力矫健,意境开阔,兴象超妙;江上奇幻迷茫的景色同诗人浓郁诚挚的乡情交织在一起,既使人感到景之奇,又使人感到情之真。

(3)联想丰富,比喻新奇。诗人把万顷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,把江天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,喻象新颖贴切。作者见巨石随波出没,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;见到江心怪火,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,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。

并无典故

10.苏轼《游金山寺》运用了哪些典故

苏轼《游金山寺》1. 此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,路过镇江金山时的游览之作,也是他七言古体诗的代表。

通过描绘神奇莫测的江上景物,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。2.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。

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,并点出思乡主旨。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。

末四句直抒感喟,总束全篇。3. 此诗的艺术特点:(1)首尾呼应,章法严谨,层次分明。

此诗以“宦游”始,以“归田”终,中间又以“望乡国”句相绾系,有起有结,遥相呼应。全诗围绕长江着笔,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,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。

(2)景物描写很有特色。本诗虽是写游金山寺,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,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,可谓神思独运;在描绘景物时,抓住白天、傍晚、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,予以生动细致地刻划,情景如绘,笔力矫健,意境开阔,兴象超妙;江上奇幻迷茫的景色同诗人浓郁诚挚的乡情交织在一起,既使人感到景之奇,又使人感到情之真。

(3)联想丰富,比喻新奇。诗人把万顷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,把江天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,喻象新颖贴切。

作者见巨石随波出没,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;见到江心怪火,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,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。并无典故。